行知读书会︱在交响乐中感受家国情怀
在澎湃的交响乐中,行知读书会的“经典鉴赏季”正式拉开大幕。七月的行知读书会第一场,邀请到了古典音乐鉴赏、评论家项震来到现场,让观众在乐声中感受家国情怀。
(资料图)
项震做客行知读书会“交响乐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它是世界性的、戏剧性的、史诗性的,有着最具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最具丰富色彩的音乐形式、最具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形式,”项震说,“交响乐的波澜壮阔、气壮山河令我们深受震撼,在欣赏交响乐的同时,我们也凝聚着对祖国深深的爱。”电影《上甘岭》中的曲目《我的祖国》,是观众们非常熟悉的音乐。项震介绍,作曲家刘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创作这首作品时,为免被人打扰,他竟在门上贴上了“刘炽已死”的纸条。
项震介绍《我的祖国》诞生的过程1956年夏天,电影《上甘岭》还未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就提前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了全国。词作家乔羽在为电影主题曲作词时,一度毫无头绪,直到他想起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壮阔场景,才写出了歌词的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而《我的祖国》也就这样,用最简单、最生活化的语言,打透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成了我们永恒的旋律。如今,每当这首曲子响起,听众们依旧能够感同身受、热血沸腾。
项震还介绍了一首当代交响乐作曲家王西麟的作品《黄河壁画》。《黄河壁画》在不失浓厚地方民间音乐特色的同时,加入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曲子继承了王西麟的创作美学思想,也为民间音乐的交响化与现代化进行了创新发展。
项震介绍作曲家王西麟的作品《黄河壁画》王西麟曾说,《黄河壁画》的艺术目的和1963年前的《云南音诗》相同,就是如何用现代交响性的思维来认识原生态音乐。要使交响性和通俗性结合,并且从民间音乐里发现、寻找、改造、提升、挖掘和重新开辟而建立新的交响乐思维并创作新的交响乐技术,从而使民间音乐的艺术再创造成为新生命的新作品。项震介绍,王西麟的创作不是将民间音乐小调重复照搬,而是对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调式、韵律、色彩、气息、语言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剖,从民间音乐里发现、寻找、重新开辟而创造出新的交响乐思维和交响乐技术。
读书会现场,项震与听众们共同欣赏了《黄河壁画》的第三乐章,这一乐章描绘了两个老人坐在黄河边的情景。作品中用了很多凄凉的长音,深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
赵季平作品《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虽然是一首无标题的音乐,但依旧经典。作曲家采用西方奏鸣曲的结构,同时融入中国元素,以兼容并蓄的音乐语言同世界对话。曲目如散文诗一般沁人心脾,朴实、柔美又刚毅,是属于我们的家国情怀。
项震还介绍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外国交响乐,比如威尔第作品《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被称为“意大利第二国歌”。威尔第通过这首作品隐喻了当时被奥地利所占领的意大利人对强权的反抗,每当旋律响起,意大利民族的爱国热情也就瞬间被点燃了。
埃尔加作品《威严堂堂进行曲》展现了英国人的爱国热情,英国每年的逍遥音乐节,最后就是用这首曲子来点燃全场的,它还被称为“英国第二国歌”。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第七交响曲》,又叫《列宁格勒交响曲》,这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时创作出来的。项震分享道:“这部作品的意义非常大,在纽约演出的时候,通过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当时是在二战的关键时刻,很多人听了这个作品后,赶紧斗志昂扬地投入反法西斯战争中去了,对苏联来讲更是这样了。”
项震介绍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第七交响曲》“交响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我们期待音乐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能够跨越国界与文化的差异,传达出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读书会上的聆听和鉴赏是短暂的,但希望这一小段时间能成为听众们爱上交响乐的开始。”项震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