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 不能以“盲”引盲_焦点热文
【资料图】
近日,四川成都刮起了一股“剩菜盲盒”风。“剩菜盲盒”是指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的库存,以“盲盒”形式在软件上打折卖出。部分参与过的消费者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手速慢了,还会抢不到。”对于这种销售形式,5月30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形式挺好,但相关法规需逐步健全。(5月31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商家避免了食品浪费,消费者则以折扣价买到了食品,可以说,“剩菜盲盒”这样的销售形式让两者皆大欢喜。但在“剩菜盲盒”受欢迎的同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也不能忽视。因为并非所有临期的食品种类,都适合通过“剩菜盲盒”的形式去库存。例如像面包等烘焙类食品,它们的保质期相对较长,方便存放;而像面食、快餐等即食类食品则容易变味、变质,在炎热的夏天更不易保存。
商家通过“剩菜盲盒”的形式隐瞒了食品的真实情况,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欺骗性和不可知性。由于盲盒内的食品看不到、也不可选择,一般是顾客线上预约、线下自取。如果消费者食用盲盒内的食品后出现意外情况的话,可能存在取证难的问题。
另外,“剩菜盲盒”的销售行为,可能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悖。2022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食品,且在使用盲盒商品开展促销活动时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这说明,餐饮食品以盲盒形式销售,并不符合有关部门监管要求,也很难保障消费者各项权益。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督促商家做好临期产品的销售记录,对以“剩菜盲盒”销售的临期产品,要确保生产日期、过期日期和出售日期等信息准确,并通过调查、鼓励消费者投诉等方式,严禁商家将变味、变质或不易保存的食品以盲盒方式对外出售。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拥有放心的消费环境,“剩菜盲盒”才会避免争议和质疑。